
- 簡體中文
- 繁體中文
- English
- Japanese
- Korean
- Russian
- French
- Spanish
旅游翻譯中的同傳與交傳
廣州翻譯公司提醒在外事活動或是大型的旅游活動中,經常有代表即席講話、或是領導祝酒,或是借此機會發表政見或是表態,作為翻譯或是導游,都要求有一點同傳與交傳的基本知識與技能,方能從容應付。
1)學習同傳(Learn to Be an SI)。同傳(SI) (Simultaneous Interpreter )主要是一種語言技巧,需要有上乘的雙語基礎,潛在素質和正確的入門技巧訓練。正確的入門技術基礎可以讓學習者少走彎路,而翻譯實踐是指將這種素質和技巧落到實處;技術是在實踐中日臻完善的。嚴格、正確的基礎訓練加實戰經驗,始終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從技術角度上看,同傳實際上是按以下先后順序解決兩大問題:一是解決聽力上完全聽懂各種題材、各種語速、各種口音的談話內容。否則,就無法做“同傳”;二是要通過訓練,怎樣把已聽懂的內容用另一種語言及時表達出來。大多學習者都沒有深刻地認識這一點,或是只注意到問題的一方面。
如果說只聽懂70—80%以下,那還得加大力氣來加強基本功,還得先過“ 口譯跟進(shadowing)”,“斷句”(parsing)關。口譯跟進(shadowing)與視譯(video-interpretation/sight interpreting) 可以檢驗你是否己全聽懂了。口譯訓練用tape-hours衡量進度,并非僅僅為了強化聽力,而是為了計算跟磁帶練同聲傳譯所花時間和所涉不同題材的錄音聽力訓練。訓練用的磁帶主要是為了了解主題,練習同步翻譯,當然也包括熟悉不同口音的英文。常說, 熟能生巧。要逐漸適應不同的口音、口誤等不規則語言。千萬不能忽視基本功練習而直接進行同傳訓練,這樣會養成許多壞習慣,改都改不掉。當自己感覺完全聽懂并能很順利shadowing的時候,你就會有一種自然而然想“ 口譯”的“沖動”。這時,才是你開始考慮轉入“同傳”實踐的“臨界點”。如果能苦練shadowing,到了同傳階段會更快、更穩地上路。這不是件容易做到的事情。可以折衷一點,聽力問題基本解決后,可以半跟半譯,既做點shadowing,也做點同傳。
(1)聽力理解(Listening Comprehension)。同傳或是交傳口譯的難點主要就是聽力。因為作為母語,漢語表達一般情況下沒有大問題,只要能夠領會意思,大多數人的漢語能夠脫口而出;但在比較復雜的文字表達過程,就中譯英口譯而言,難點主要有下列的這些問題:
? 對一些難以理解的語句的“瞬間”解析,比如漢語詩詞、引文、四字成語,或者一些比較復雜的概念。
? 各領域的專業術語、詞匯要能夠脫口而出,比如“藍牙技術”(bluetooth tech)、“平均購買力”(PPP)、“廣東移動”(GMCC)之類專業術語。
? 對英文句型要熟練,應用能力要好。能夠用比較地道的,能夠讓人理解的句式、句子迅速地表達出來;知道很多中國英語的用法,可以用來描述獨一無二的中國意念與事物。
? 筆譯實踐可以令口譯更加規范,更加出色。口譯時間緊迫,不可能翻譯得很好。如果平時注重筆頭積累,在口譯現場常有急中生智的佳作。
? 口譯素質要從記憶、反應、表述著手訓練。基本功說到底還是雙語水平和有關背景知識的積累。
(2)“全譯”與“譯大意”尺度(About Full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of Main Ideas)。“全譯”與“譯大意”尺度如何把握? 如果是為正常廣播速度做同傳,那么誰慣于濃縮大意,誰就能拿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如果讓原文字句牽著鼻子,不僅自己累,掉句率高,而且即使字句全在,聽眾也累,甚至可能不知所云。“濃縮大意”的尺度完全由講話者的語速決定,越快越需要濃縮,否則更容易漏譯。同傳過程中,在緊張情況下怎么能有效地做出判斷哪些是次要信息。同傳中的技術性實時判斷一般也要靠直覺和慣性。 濃縮的原則是盡量不丟有效語句,譯出每句的核心內容,省略那些拖泥帶水的修飾詞或是重復的。
但正式官方定性與表態言論,須逐字逐句譯全;論述性長篇大論,可以相應濃縮大意;語速越快,濃縮度應當越高。如何在瞬間決定取舍?處理不當,反而有可能弄巧成拙,這種擔心完全是合理的。所以,一再強調,“復述” (retelling)、“提煉大意”(paraphrasing) 等練習對養成捕捉思路、濃縮大意的習慣非常重要。濃縮、簡約,能否恰到好處,尤其是用貼切的成語去濃縮長句的本領,需要多年實戰,習慣成自然。貿然圖省略,其實際效果只能是偷工減料。
(3)順句驅動(Syntactic linearity)是一項基本方法(a general approach),否則譯員就很難做到與發言者基本同步了。操作時還有一些具體手法,其中最重要的技巧就是“斷句”(parsing),即把長句按相對獨立的意群切成語義完整的短句,再配合其他技巧將翻譯天衣無縫地進行下去。一個成功的口譯,應該盡量向播音員看齊。限于培訓方向、現場條件的不同,完全達到播音員的水平是不可能的,但是,“無限接近”應該成為“藝術級口譯”(the state-of- the-art interpreter)的奮斗目標。口語化傾向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雜亂無章、邏輯混亂,那還是技巧不熟、功力不夠所至,不應以口譯特點為遁詞。
(4)關于語速與信息量。一頁紙的中文打印稿,譯成英文后往往會變成一頁半。這就是中英兩種文字信息負荷不同造成的, 也就是說,一個中文字節所載信息量多數情況下要大于一個英文字節。有時中方代表講話速度聽上去似乎不如老外快,可是同傳 哪怕跟著念英文譯稿也會上氣不接下氣。講英文的聽上去往往比講中文的似乎語速略快,部分因素是文化傳統造成的不同表達習慣:西方好表現,東方較含蓄;部分因素是中英兩種文字信息負荷不同:表意概念文字信息負荷大于表音定義文字。
(5)口譯是在第一時間用另一種語言組織發言者深思熟慮的講稿,時間實在太寶貴了,稍有遲疑或啰嗦便可能跟不上去,因此,適當省略一些無足輕重、可有可無的詞匯也是同傳技巧之一。一個翻譯是否老練,可以從其出口是否簡練加以判斷。新手往往語速飛快,拖泥帶水現象嚴重,想把每個字都翻過去,其結果是經常出現反芻,搞累了自己,也搞累了聽眾。有經驗的老手會從容應對任何語速,用簡練的關鍵詞傳達每句話的內核。
2)同傳與交傳(Simultaneous and Consecutive Interpretation),交替傳譯是在講話人講完一句、一個意群、一段甚至整篇后,譯員再譯出目標語言的翻譯方法。各種新聞發布會采用的基本都是交傳。和同傳比較起來,交傳時譯員是和聽者直接見面的,受到的關注比較多,心理壓力也相對較大; 同時,由于譯員有一定的時間對源語言(句、意群、段或篇)的整體內容進行理解并在組織譯文的過程中對結構做出必要的調整,通常大家預期的翻譯質量也會比較高。鑒于這兩點,交傳的難度相對較大,口譯跟進(shadowing )要求高,也更能反映出翻譯的水平。